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5篇)

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5篇)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  材料型问答题及其解题技巧  贵州邹远航  材料型问答题也叫“材料题”,就是指依托材料(包括文字、图表、图片等)设计的问答题。材料型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5篇)

篇一: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

  材料型问答题及其解题技巧

  贵州邹远航

  材料型问答题也叫“材料题”,就是指依托材料(包括文字、图表、图片等)设计的问答题。材料型问答题是材料与问题的完美结合,回答方式主要有根据材料作答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两种方式,回答内容有背景或原因、作用、影响、措施、特征或特点等,同学们在做材料型问答题时,要注意如下几点:

  (1)先看问题,再看材料。看问题要注意看问题的提示性语言,明白问题的思维类型;看问题的中心语(主干语);看问题的时间、地点、性质、频率等限制语;看问题的需要回答的项目;看问题的种类,即看问答题由几个子问题组成等。看材料时,要注意几个关键地方:如果是图片材料,要注意看图片本身和图片上或图片下的文字信息,它们往往是解答问题的关键点,如“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组彩陶俑照片,回答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2003年上海卷)参考答案提示:表面信息:如唐代妇女的服饰、发式、容貌,这些妇女在做什么等。深层信息:陶瓷工艺水平、造型艺术水平、审美观念、多民族、妇女可能更加开放等。又如“观察下面三副地图,回答下列问题:①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②这这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③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2004年高考历史卷江苏卷)参考答案:①春秋、战国、秦朝。②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③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其中①③的答案是根据三幅地图的文字信息和特征作出判断的(图一有“周”、“城濮之战”、吴、越、郑、山戎等有效信息,图二秦赵燕长城、长平、马陵等有效信息,图三有咸阳、连接东西的长城、南部三郡等有效信息。)如果是表格材料,要注意表格中的数字和文字信息,如表格中有对比性的文字、数字等,那有可能要回答“特点”、“变化”、“表现”、“趋势”及思考“原因”等,如“材料一(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二(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2001年高考文综江浙卷)参考答案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技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又如“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2003年高考历史试题上海卷)是通过两个表格来设问的,参考答案是“快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再如:“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广东卷)如果是文字材料,要注意鉴别文字类型:如果是古文字(文言文)材料,要注意结合古汉语知识大体读懂古文字意思,必要时可用红笔在古文字材料关键处划线划分层次,以利于理解和提炼信息要点;如果是现代文字材料,则重点要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如果是欧化文字材料,即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文字材料(也叫“译文”),则要特别注意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及幽默性的、隐蔽性的说左右而言他的语言技巧,学会独到分析,仔细品味,观察辨别,准确提炼材料观点。另外,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字材料,还要注意文字材料开头、结尾、省略符号两边文字信息及文字材料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引文作者、书名等信息的解读等。总之,先看问题,再看材料的目的是带着目标读材料,并从材料中尽可能提炼有效信息。

  (2)回顾教材,综合考量。看问题看材料并不意味着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材料只是提供了问题答案的引子,要完整回答问题,尤其是要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还需要教材帮助,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其10分答案“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就是教材上的知识。“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教材上的知识能够帮助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帮助判断材料观点正误和解答材料问答题,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材料与教材的结合,尽量通过材料信息联系教材相应知识,回答问题时注意综合考量,结合作答。

  (3)草拟提纲,简明扼要。材料型问答题一般是“小切口,深分析”,同学们在看完问题阅读完材料联系到教材相应知识点后,为避免丢三落四现象发生,同学们在写全答案前,一定要注意编写提纲。编写提纲要注意要点齐全、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自己知道答题思路,要点心中有数就行了,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草拟提纲如下:①表明观点:赞成、反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够准确和全面。②证据支撑: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冲击”)和中国人学习西方(反应)层次性(器物、技术、制度、思想)一一对应作答;若反对,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出发,突出强调中国发展的内部动力而非外部驱动即可;若持“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准确和不够全面”态度,可从外因角度肯定,从内因角度否定的思考方法进行解答。③强化观点。

  (4)写明答案,注意层次。如“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参考答案示例如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够准确和全面。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该答案逻辑严谨,观点鲜明,层次感强,史论结合到位。其他“赞成”答案或“反对”答案也应该如此,笔者不再举例赘述。[高考试题演练](2013高考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一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松江府

  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

  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7分)(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参考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着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资本主义萌芽。(2分)(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3分)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2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2分)(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2分)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2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3分)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2分)。

篇二: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

  教育教学培训教材研读心得体会(多篇)

  篇:教材研读培训学习枣村乡新教材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炎炎夏日即将结束,暑假也宣告尾声,但我们xx乡中心校

  为我们送上了充电大餐——新教材培训。我有幸聆听了李老师对小学数学新教材的解读,也从xx乡教师新秀老师所做的报告中进一步地获得了人教版教材编写的真谛,体会到了数学的学习目的以及目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生活化的数学才能真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体现数学学习的意义。小学数学新教材就是将数学知识放于生活中,让学生亲临数学情境,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其中,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对现在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用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教学,可以是有意或无意的进行渗透,不可生硬,这就要求我们去“悟”。通过对新课程新教材培训学习,本人收获较大,受益匪浅。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把“问题解决”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其内涵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有关问题解决的内容变化比较大,我认为:内容充实,素材丰满,训练目标十分明确。新教材使教师明确了如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突出基本数量关系和传承经典的问题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让教材中“接地气”的内容真“接地气”,把教材设计目标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研读教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方能使教材功能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这次培训,我不仅对我们的教育与新课程新理念有了一个新

  的认识和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仅是教材

  的改变,也有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更大的变革。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疏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约束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然新教材着重于学生的发展,着重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新教材编写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新研究知识之间的整合,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一次更有深度的变化和进步。

  通过新教材的培训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的解读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会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第2篇:研读教材要实在讲座心得体会

  《研读教材要实在》---讲座心得体会10月30日,市教研员李老师为我们全体数学教师作了《深入研习准确把握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讲座。李老师从数学课标、研读数学教科书、发挥教师用书三方面讲解,明确定位为我们研读教材,期间主要以读懂教材旁白,读懂教材练习内容二方面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通过学习,我们在今后要认真研读教材,

  知道教材设计意图,正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研读教材不要“雾里看花”二、“研读教材”在方法上做到“四要”,即:要对研读的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分类;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视;要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加工和处理教材。

  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是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学习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初步建立数感”。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很好地掌握数的概念,在钻研教材的同时,我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视。决定为学生提供他们非常熟悉的“小棒”“石子”“计数器”材料,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去思考和探索未知的数学问题,通过研读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①让学生在数一数活动中,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数的意义,体验计数的作用。②认识1000以内的数,能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感知1000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1000以内各数。③在合作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研读教材”在过程中突出“四环节”。研读教材的全过程主要有“读、议、思、写”四个环节。

篇三: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

  部编版:八年历史上教材内容整理、问题思考、材料研读和课后活动解答第一

  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内容整理

  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生产资料,原因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②鸦片

  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②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危害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人物措施虎门销烟

  意义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①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②收缴出鸦片。③当众销毁。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起点。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延伸拓展

  禁毒和禁毒日: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世界)禁毒日”,它们的确定都是为了纪念被誉“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世界人民的“禁毒先驱”、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全球禁毒第一人”林则徐。

  根本原因原因

  直接原因

  开辟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生产资料和支持毒品走私。虎门销烟(战争借口)

  爆发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

  过程

  英军攻陷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战死;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陈化成力竭牺牲,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朝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结果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性质

  失败原因

  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实质:腐朽落后的中国封建文明同近代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第一次较量)。

  客观原因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强大。

  中国的封建制度落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根本原因降;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根本的影响)

  影响

  政治

  经济社会矛盾革命任务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中国成为外国倾销工业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材料产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

  思想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朝战败求和的刺激,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中英时间

  条款

  内容

  危害

  《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割地赔款

  开埠通商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创赔款恶例、加重了人民负担

  我国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破坏贸易主权,有利于外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争的目的)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破坏了关税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最

  协定关税经过双方协议。

  能体现英国的意图,并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

  中英《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租地建房。(1843年)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

  《黄埔条约》

  美国和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权益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1844年)

  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易错警示

  1.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也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也会爆发。2.《南京条约》:(1)《南京条约》是割香港岛给英国,不是割香港给英国,这是两个不同的地理概念,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2)赔款是2100万元,不是白银而是西班牙银元。(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南京条约》签订仅仅是开始。

  释疑解难: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遭到严重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控制和干预,中国实际上被纳入不平等条约体系。这种状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它表现为从封建经济的缝隙中逐步生长出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只是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却是与封建主义经济完全不同的一种经济形态。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的失败,从表层看是武器装备的落后;从深层看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与落后的封建制度的一次较量。英国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清朝封建落后,闭关锁国,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材料研读:(P4页)

  材料研读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戢。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史,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请产塞漏卮以培国本折》一位英国人也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

  2

  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篇四: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

  完善阅读教材问题设计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李弦【摘要】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学中教师设计恰当的问题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分析了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材中问题设计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问题设计应尊重差异,由浅入深、明确主题,略读与寻读相结合、注重逻辑,思考与推理相结合以及拓展思维,问题与写作相结合等策略,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期刊名称】《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1【总页数】4页(P83-86)【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能力【作者】李弦【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安徽滁州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英语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内容。它不仅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的重要途径,重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目前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有很多[1-2],但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不过,由于受高中英语总课时的限制,专门的英语阅读课很难持续开展,这

  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好阅读教材的作用。然而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更关注阅读教材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对阅读教材的课堂提问,使得阅读教材的利用效果并不理想。文章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经历,发现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进行提问非常重要,并且提问的质量决定着阅读教学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重视阅读教材问题设计,巧妙的提问,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积极性作用。笔者发现,目前使用的阅读教材中编者所设计的问题只对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问题设计不能很好的和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吻合,在教学中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当前阅读教材中问题设计的现状如下:(一)忽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学生在该阶段应达到的认知和语言水平而设计问题的,具有普遍性,但往往也会忽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问题的设置不能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如北师大版《英语》(下文中案例均使用北师大版《英语》教材)必修5Unit15Learning---Lesson4Understanding,教材编者设计了5个问题,这5个问题,句式长、内容多,还有BaconianMethod、image、assume等生词的出现,多数学生很难理解问题的意思。加上这是一篇散文,内容长、生词多、且句式复杂,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准确的找出其答案。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学生不但起不到教学的效果,反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此外,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也有受客观因素影响,如文化感知、文化理解、文化比较和文化鉴别等。相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发达地区的学生,见识更多,信息来源更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国外文化,感受文化差异。因此,在阅读素养方面,他们很难达到同一层次,对于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也就不一样了。例如,选修6Unit16Stories----Lesson1Pompeii:TheCitythatbecameatimecapsule

  时,当问到是否知道Pompeii,timecapsule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相差很大。因此,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应全面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与障碍,设计恰当的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英语学习情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二)忽略对文章主题部分提问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它贯穿着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应达到能够简明地总结读物中最重要的观点和信息的水平,能够辩证地看待和评价读物的内容,如文章的主题的清晰度说服力,文体的美感,作者的观点是否客观或存在偏见等。但是,在教材所设计的问题中,往往会忽略对主题的提问,更多关注文章的细节,没有明确的主线。如必修2Unit5Rhythm----Lesson3ExperimentinFolk中教材设计了3个问题,这3个问题都是关于文章的细节做出的设问,并没有提到主题是什么,即便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以上问题,也很难做到对整篇文章主题的把握,处在似懂非懂的尴尬境地。(三)逻辑不连贯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层层推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事物的联系,它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推理应由简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实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分析理解文章,培养严谨地逻辑思维习惯。而课本教材的设问多以寻找细节为主,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联系。如必修5Unit13People----Lesson4FirstImpressions,阅读材料是一篇记叙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很明了,原本可以很好的按照逻辑顺序设计问题。教材却设计了以下问题:Q1:Wheredoesthestorytakeplace?

  Q2:WhatkindofbooksdoesJennylike?Q3:WhatexamwasJanestudyingfor?Q4:WhatwasthelaststrawforJane?Q5:WhatkindofpersondoyouthinkJennyis?Q6:HowdidJennygetJane'sphonenumber?Q7:DoyouthinkthatJaneoverreactedinthelibrary?在以上的7个问题中,除了Q1是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的,问到故事发生的地点,而接下来6个问题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背道而驰。(四)问与写脱节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然而许多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分离阅读与写作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中缺少过程性指导,写作训练一般都独立进行,缺少写作支架的搭建[3]。其实课本教材有很多话题适合学生去写作,比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传统节日、情商智商、真正的友谊、真正的美等等。不要将写作局限于“话题作文”,任何一篇阅读材料都可以是写的素材。但是,目前的教材课本很少有这样的设问。(一)尊重差异,由浅入深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结合他们原有的认知和语言储备设计适合的教学任务。在学生现在的水平和阅读材料之间铺设“台阶”,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4-5]。问题的初设应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即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以兴趣为切入点,结合学习的动机,让所有学生能够找到答案,并从中找到自信。再仔细阅读文本之后,提出具体的问题,找出文章的细节。其次,可将教材中题目简洁化。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反映课本问题题目出得过长,对于他们而言,理解题目已成问题,更不用说去解答。问题的设计应先让学生明白出题的意图,从文中找到信息为主,所以,不必将题目出得过长,可稍做修改。

  【案例改进】选修6Unit16Lesson3LifeStories---HelenKeller,课本设置了以下问题:Q1:HowwasHelenKellerdifferentfromotherchildren?Q2:Whywasherteachersoimportanttoher?Q3:Howdidshelearnnewwords?Q4:Whydidshefeelhappywhensheunderstoodthemeaningoftheword“water”?Q5:Whywastheword“love”sodifficultforHelentounderstand?Q6:Whydidshethinkthatlovemightbethesun?Q7:Howdidshelearntheword“think”?Q8:Whatdothewords“love”and“think”haveincommon?【分析】这是一篇散文,主人公是大家熟悉的HelenKeller,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但是文章内容长且生词多,结构又不是那么清晰,寻找问题的答案会有些吃力。为此,笔者做了以下修改,分成三个阶段提问,尊重学生的差异,简化问题的设置,减少学生压力。阶段一Q1:WhatkindofchildHelenKelleris?(usingadj.words)Q2:WhatkindofteacherAnneSullivanis?(usingadj.words)阶段二Q3:Howdidshelearnnewwordslike“doll”and“water”?Q4:WhyitwasdifficultforHelentolearn“love”?Q5:Whatdothewords“love”and“think”haveincommon?阶段三Q6:WhatcanwelearnfromHelenKeller?(二)明确主题,略读与寻读相结合主题句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所有材料和论述都是围绕主题句展开的。找出主题句也应是阅读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大多数关于环境问题、科学研究、话题讨论等

  的文章,比较容易找到主题句,即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去找,但也有较复杂较难的文章,如散文,就不一定是该情况了。就阅读策略而言,通常有略读和寻读两种。通过略读可使读者对文章的主题、主旨、结构以及部分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寻读,是指以问题为线索、带着问题去寻找某一特定信息的阅读。在阅读课上,将略读和寻读结合起来,可提高阅读效率。【案例改进】在执教Pompeii:TheCitythatbecameatimecapsule时,课本设置下列问题:Q1:Whatisthearticleabout?Q2:WhydoesthearticledescribePompeiiasa“timecapsule”?Q3:WhowroteabouttheeruptionofVesuvius?Q4:WhathadPompeiibeenlikebeforetheeruption?Q5:WhatcanyouseeifyouwalkinthestreetsofPompeiitoday?【分析】原来的问题过于零散,细节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没有连贯的主线。笔者改变了课本原有的问题,将略读和寻读有效结合起来,设计下列问题:阶段一Q1:WhathappenedtoPompeii?(略读)阶段二Q2:Findoutthingsinconnectionwiththesenumbers:August,24th,79AD,1600,1748,250.Q3:Whatdidthefollowingpeopledo:Pliny,peopleinPompeiiandscientists?(寻读)(三)注重逻辑,思考与推理相结合逻辑思维实际是一种思考模式,教师在设置问题前,应对文章情节、寓意进行仔细地推理和分析,要依据学生具备相应信息为前提,遵守认知规律,形成“连环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问题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然后适当引导学生,从而逐步突破难点,最终实现推理的完成。有序的、有联系的、有逻辑的问题链,可以锻炼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对学生的思考还是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案例改进】必修5Unit13People----Lesson4FirstImpressions,笔者对课本设置的问题(见上文)做了如下改动:阶段一Q1:Whenandwheredidthestorytakeplace?Q2:WhydidJanegetannoyed?Q3:WhatkindoffirstimpressiondidJennyleaveonJane?阶段二Q4:WhendidJanerealizesheforgothertextbook?Q5:Howdidshegetthetextbooklater?Q6:WhatkindofpersoncanweinferJennyis?阶段三Q7:DidyouhaveasimilarexperiencelikeJane?Tellus.【分析】以上问题,阶段一对故事的前半部分提问,Q1、Q2对事实的提问,Q3为推理;阶段二对故事的后半部分提问,Q4、Q5对事实的提问,Q6为推理;阶段三为整个故事读后的活动,将课本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锻炼学生的说或者写的能力。(四)拓展思维,问题与写作相结合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得感悟,实现以读促写的目的,不仅落实了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落实了语言的工具性;同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同时,课堂的写作练习有助于及时评价。学生通过评价他人的写作,可以学习新的语言表达,新的思维方式,开阔视野,发现自己写作方面的长处和不足。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多使用激励性评价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案例改进】选修6Unit18Beauty---Lesson1WhatIsBeauty?课本设计下列问题:

  Q1:Describeonewaythatstandardsofbeautyhavechangedwithtime.Q2:Accordingtothewriter,whatthreethingsinfluencepeople'sideasofbeauty?Q3:Howaretattoosseennowadaysascomparedtothepast?Q4:Whydoesthewriterthinkthatthehumanracewoulddieoutifwesawphysicalbeautyinthesameway?Q5:Whyisinnerbeautymoredifficulttodeterminethanphysicalbeauty?笔者在教学中将课本问题改为:找出主题Q1:Whydowesaybeautyisintheeyeofthebeholder?找出细节Q2:Howmanykindsofbeautyarethere?Whatarethey?层层推进Q3:Whatthreethingsinfluencepeople'sideasofbeauty?Q4:Whichpersonalqualitiesareconsideredattractive?写的话题Q5:What'syourviewonbeauty?(about60words)修改后的问题不仅能考察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掌握情况,也能开阔学生思维,以beauty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积累写作素材。阅读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有效合理的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点燃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和获取知识的激情,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因此,中学教师在阅读课的教学中不能原封不对的使用教材原问题进行提问,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以实现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教学目标。

  【相关文献】

  [1]周颖.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261-262.

  [2]陈伟霞.浅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之法[J].读与写杂志,2015,12(05):128.[3]董越君.高中英语读与写结合教学新思路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02):5459.[4]王蔷陈则航.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与内容概览[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09):1-9.[5]唐明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09):3842.

篇五: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带着问题读材料重视材料出处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善于提取有效信息规范做答分析材料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一读: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如何去读确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二想: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三答:解题的落脚点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

  有几个问题要注意: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推荐访问:读问题教材对照材料 对照 教材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