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6心得体会最新8篇

文明6心得体会最新8篇文明6心得体会篇1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学习“文明礼仪”活动中,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明6心得体会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文明6心得体会最新8篇

一篇出色的心得可以帮助我们记录自己的真实情况,为了向大家表达自身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需要认真写好心得体会,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文明6心得体会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明6心得体会篇1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学习“文明礼仪”活动中,自己通过学习,感觉收获的很多。一些平时不被注意的事情竟然会成为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我认为“文明礼仪”是我们必须作的一件事,对我们有百利而无一害。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真正地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对一个社会来说,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集中反映;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个性气质、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交际能力等的外在表现,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也可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可以说,加强礼仪教育,一是社会现实的需要:目前孩子中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只顾望子成龙,淡化以至放弃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对人交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否立足的重要条件。二是弘扬中华传统的需要:我国是礼仪之邦,“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古人在讲礼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所以吸收民族精华,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明6心得体会篇2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先齐其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避风港,也是提供前进动力的加油站。家和万事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建设好自己的小家不仅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幸福,也有利于社会大家庭的和谐共荣。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提速,男女平分秋色,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各自努力在职场打拼,从而忽视了家庭建设,减少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由此引发了婚姻、养老、家教、家风等诸多的家庭生活问题,给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带来了极大影响,中国家庭建设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庭建设必须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三大要务着手。

家庭“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是家庭生活幸福与否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家庭生活幸福的最重要指标。注重家庭,首先要奉行夫妻之道。所以说,为了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为了更好地关心和照顾儿女以及双方的父母,让小孩幸福、老人放心、欢喜夫妻。我们要以爱为根,做到真爱无私、觉爱无价、博爱无条件、实爱无成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对人生影响至深的教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生目标的实现。注重家教,首先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教育始于家庭,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为人父母的职责与任务不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立德树人,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增长孩子的善心、爱心、恭敬心,纠正孩子的不良言行和过失。家教靠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道德力量潜移默化的感化孩子的心灵。当然,家教需要建立家校合作的良好教育生态,通过家校互动、亲子共读、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强化家校共育机制。

文明6心得体会篇3

为进一步压实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从20xx年7月1日起,攀枝花市盐边县公安局有序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百日集中整治行动”。行动中,通过采取突出整治重点,错时勤务、交叉勤务、大队领导包片流动执法等方式,严查严管,有力震慑了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收到良好整治效果。截止目前,盐边县公安局“道路交通安全百日集中整治行动”现场查处各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共计11005起,其中:酒醉驾36起,无证驾驶51起,非机动车违法1501起,摩托车违法2725起,货车超载99起,客车超员79起。自开展行动以来,该县没有发生较大以上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零死亡。

强化组织领导。及时制定了《盐边县公安局20xx年道路交通安全“百日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并专题召开道路交通安全“百日整治”行动工作部署大会,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全力推进“百日整治”工作开展。

强化工作措施。此次行动按照“全面整治、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原则,统筹城市道路、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三个战场,明确以执法服务站、城市行人违法路口为重点部位,以“两客一危一货”及摩托车、电动车等为重点车辆,以酒驾、醉驾、毒驾、乱停车、乱变道、乱掉头、闯红灯、闯禁行、骑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以及行人、非机动车等易致乱致堵致祸的交通违法行为重点违法,以突出交叉检查、规范路面执法、做好安全防护、开展现场督导、强化宣传曝光为重点措施。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整治效果立竿见影。

强化执法检查。采取大队领导包片工作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进辖区进行交通安全整治。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开展公路隐患治理,深入排查事故多发点段,完善护栏、标志标线、“一盔一带”等交通安全设施;充分发挥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作用,发动劝导员开展集中劝导活动,严防违法超员、违法载人的车辆出村上路,大力推动“警保合作”劝导站建设工作;统筹推进派出所、交警中队开展违法查处工作,补齐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战线长、管理力量薄弱的短板。同时结合路面实际,配合辖区中队“白+黑”开展错时检查,大队警力在辖区实行交叉检查,切实提升检查效果;各行动小组配齐配全执勤装备,全体参战民辅警规范佩戴和使用执法记录仪,注意执法策略和方式方法,对查处的交通违法行为全程留痕,并及时录入交管综合应用平台,确保执法规范、公正、严明,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强化督导宣传。行动中,该局主要领导带领分管领导、交通警察大队负责人深入各执勤点指挥督导,要求全体参战人员认真履职,规范文明执法,确保行动效果最大化。大队领导分别带领各执勤小组深入各辖区路面,对过往车辆做到逢车必查,对查获的交通违法行为一律依法现场快速处理。同时,及时通过公安内网、微信、微博等加大专项整治宣传和交通违法曝光力度。

文明6心得体会篇4

学校德育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它与时代的发展休戚相关。当今世界已进入网络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正日益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网络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很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改变了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因网络是“双刃剑”,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在网络道德发展初期,由于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网络德育,成了世纪之交凸现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远远超过部分教师,这在许多中学里已不是新鲜事,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出严峻挑战,良萎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其影响尤为显著,使得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教育手段和开放的教育方式。

对于中学生个人,网络道德观作为个人道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本人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而对于社会,中学生的整体道德观又势必影响着全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因此,面对网络的挑战,培养中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已成为全社会的重大责任,而关键在于应首先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让人忧虑的是,当前我国中学的网络道德教育虽有起色,但基本还属于盲区。计算机和网络课程虽普遍开设,但主要是讲授技术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德育课上,网络道德的内容更是极少涉及。这种现象在今天网络化社会条件下的校园中,是不正常的必须改变。几年的网络发展所暴露出种种问题给现实的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强力冲击。过去的一些德育教育方法和内容需要进行重新调整,增添新的内容,才能跟上时代发展需要。德育如何抓住机遇,及时向互联网延伸,如何应对挑战和冲击等,有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

目前,网络德育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不论是国内也好,国外也罢,目前尚处于浅显的理论分析阶段,缺少系统的研究。从全球来看,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几乎与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步,发达国家有关网络道德教育方面起步较早,已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计算机和网络发展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其网络德育的发展也可以说是最早最完善的。早在1976年美国应用伦理学家w·迈纳就提出,计算机伦理学应当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存在,并于1978年出版了《创使者计算机伦理的资料》一书,为计算机在西方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此后,计算机道德教育在西方诸多院校中发展起来。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在信息技术方面起步比我们早,但是他们的中小学也同样存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而且目前没有找到理想的措施和解决方案,国外在网络传播给中学生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的研究比我国成熟,这对网络起步较迟的我们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曾花了18个月的时间进行网络调查,旨在呼吁社会抵制网络垃圾。

国内因特网兴起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网络对我国来说是个新事物。国内对于网上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研究较多,但对于网络的德育问题研究甚少,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章,散见于各教育杂志,报纸和因特网。这些研究基本上是着眼于网络的“双刃剑”层面上的,其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似乎使人们确信:网络信息是导致现代人出现思想意识混乱和道德标准滑坡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拓展和延伸,网络道德问题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而己,这一切网络本身并无什么错误,原因在于使用网络的有思想的人,而人通过教育可以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信息处理能力。

对比中外网络道德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在网络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可以说仍处于初始阶段,具体的任务仍任重而道远。今天,当我们面对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时,不得不重新审视现行的德育模式及运行机制。

(1)增强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道德意识不是单一的心理品质,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是网络道德认识、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的统一体。网络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的理解和评价。它包括网络道德观念、网络道德分析、网络道德评价等。网络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网络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和别人的网络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它包括责任感、憎恨感、愉悦感、敬仰感等。网络道德意志是指不受网络诱惑因素的影响,能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网络行为。它包括自主、自律、自觉等。基于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要特别注意强化中学生上网的尊重意识、诚实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等等。

(2)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中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上网时面对良萎不齐、真假不分、是非难辨、多元价值并存的网络信息,面对比比皆是的各种诱惑,面对一理性和情感的冲突,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据笔者的调查了解,目前中学生面对网络的一大苦恼就是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或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强。因此,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中学生掌握几条网络道德规范,而必须面对中学生接触的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培养、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3)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网络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转化为相应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然而从一些学校对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中了解到,许多中学生还没有把正确网络道德观念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因此,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中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自觉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坚决抵制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

文明6心得体会篇5

自从会议召开以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些会议中提出来的词语便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从往年的建设的:三位一体;到后来的四位一体;再到20_年召开的会议中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中,不难看出,国家近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增加了不少。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生态文明是什么?它和美丽中国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两个词汇我到是不陌生,可是当它们结合到一起,变成生态文明时,是什么意思呢?保护环境是它的同义词吗?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他们不是同一个意思。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比保护环境深一个层次,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和传统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它倡导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互爱互助。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之间是条件关系: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可以创造出美丽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业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然而,当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增长时,也同样在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等一系列的困扰。试想一下:一个水资源被污染、空气被污染、土地被污染的中国,能被称之为美丽富饶吗?当中国基本上摆脱了贫穷与落后时,当国人的钱包越来越鼓时,人们是不是也开始意识到:物质生活的好坏,并不能衡量生活质量的优劣。并不是说人们过上好日子了,就幸福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安全的食品,都是生活幸福的必需品。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林难育。为了国家、为了自己,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为生态文明做出我们应该有的努力。

文明6心得体会篇6

医务工作者下乡志愿服务活动,让我更深刻地了解到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我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培养了自己的极限和耐力,同时也看到自己的潜力。“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奉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幸福,觉得终于为自己的家乡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志愿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志愿者不是单纯的奉献,我们也可以从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其丰富的内容确实能够吸引许多人参加到志愿者活动当中,但在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平等、整体、动态等观念,只有把这些观念实行好,并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才能把志愿者服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做出一定的成效。

一、以人为本的观念

由于志愿者活动主体是青年人,而作为客体的服务对象也是人,因而,在活动之中,以人为本的观念显得更为重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志愿服务的对象是人,各位服务对象虽有其相同的共性,但更多的是其个性,所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组织应根据服务

对象的实际情况及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能满足其服务需要、行之有效的服务计划,其中应突出其个人的需要;同时派遣具备一定能力,能够较好完成服务工作的志愿者参加服务,以保证服务的质量及水平。

2、志愿者应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服务使用与之相适合的言语及行为,便于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既要重视服务对象的共性,又要重视单个服务对象的具体个人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二、平等的观念

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志愿者组织中,每个志愿者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们各自的身份的高低,收入的高低,职业的各异等等,组织应该向每一位志愿者提供平等的培训机会、参与服务机会、晋升机会等,只有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志愿者们才可体现到真正服务的乐趣,才会对组织产生感情,才会愿意在组织中无私奉献自己的才学。

3、在志愿者眼中,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是平等,志愿者不能由于该服务对象的外貌、行为、能力、身份等的原因,对服务对象产生不平等的目光,或者只是重视某一个对接服务对象,而对其它服务对象有漠视心理;这是不可取的,必须加以纠正。

三、整体的观念

志愿者服务活动过程始终是一个整体、一个团体,服务开展才会人尽其用,才会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整体的观念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服务计划的设计、实施、修改等过程中,志愿者对于服务对象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去认识和评价,不能因为服务对象的自身缺陷、不良行为和言语等方面而轻易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放弃志愿活动,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志愿者的出发点就是为服务对象做好服务。

2、志愿者对于志愿者组织,也应有整体的观念,在服务过程中遇到与事前统一安排不一时应做到及时向组织请示与汇报,做好沟通与衔接工作。对于组织中可能存在某些不足,或有待改善的方面,也可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错误地认为此次活动组织的是不好的,而大幅降低自身的服务热情,进而影响工作的开展,要考虑大局。

四、动态的观念

1、服务对象是处于不断变化和转变之中,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服务对象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改变自己的行程或路线,这一点,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均应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在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

等均应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服务对象的动态变化,使服务对象更乐意于接受服务,使服务的过程变得更顺利,更深入。

2、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服务技能、服务水平、认识程度等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志愿者组织必须重视这一点,在有利条件或适当的时候,给志愿者以机会参加新的更高要求的服务,或开展相应的团队活动,以做到合理运用人才。另外,志愿者组织要善于总结经验,要适时表彰优秀志愿者,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使下次服务开展得更成功。

志愿者工作虽然结束了,但志愿者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在人生漫长的岁月中,我将不断磨练意志,为自己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确立自己学习和工作的目标,服务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为我旗全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明6心得体会篇7

昨天,我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教师文明礼仪的培训,使我对教师文明礼仪有了新的认识。我了解到了教师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规范化的做法。

教师礼仪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如何表现教师应有的气质与风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仪表是教师整体风范之一,他们的音容笑貌、举止文明、作风正派、知识渊博、风度儒雅,衣着发式无形中都成为学生和社会学习的楷模。

在个人形象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礼仪和素养?教师形象在教育中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以高素质的内在素养(修养、素质)和外在素养(仪表、仪容)影响、教育学生?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礼仪将是教师在工作、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规范化的做法。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使者,承载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是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一种手段。唐教授的讲座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放下教师的架子,对学生真诚相待,去做学生的朋友,去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推动孩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方面的品格是人生的顶峰,这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心。”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且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的这份情感,只在口头上说说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我们付出真爱,就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如果我们动不动就对他们讽刺、挖苦,使他们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碎,这样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表扬这个张扬个性,功效力大的尚方宝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总之,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

文明6心得体会篇8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人民的生活充满着礼仪制度。文明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必备的一种品质。不管做什么都需要一定的礼仪及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是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完善。

文明社会需要文明礼仪来加强改善。文明礼仪也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素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职业特殊性和工作严肃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建设新型机关、树立良好形象的目标。文明礼仪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各种礼节,要体会这些规范背后需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作为一名农业工作人员,更应当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自觉维护工作秩序,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以礼相待、谦恭和敬、不卑不亢。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把公德装在心中,把法律记在脑海,把文明礼仪融入生活,把时刻行动担在肩上。从点滴小事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有礼有节的文明人,是自身修养的需要,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推荐访问:文明6心得体会最新8篇 心得体会 最新 文明